人物
时段
朝代
诗文库 正文
鱼复捍关铭 南宋 · 李𡌴
 出处:全宋文卷六七○八、《全蜀艺文志》卷四四、乾隆《夔州府志》卷八、嘉庆《四川通志》卷二七、《南宋文录录》卷八、《宋代蜀文辑存》卷七四
古梁州域实兼巴汉庸蜀地,汉孝武改梁曰益,梁州总八郡。
梁之为言强也,益之为言阨也,此昔圣贤察其风俗,按其形势,而为之名也。
故其人则彊毅精敏,嗜义负勇,其地则山屏水堑,险介重阻,沃野丛颠,幅员万里。
北以剑门为限,东以鱼复为守,此二物者,蜀之襟喉扃闑也。
战国交侵,楚肃四年始建捍关,突在鱼复,置江关都尉,以鱼复尉治
东汉省尉,而关如故东汉《志》有捍水、捍关,不言都尉治。)
张仪说楚,谓下水而浮,不十日而拒捍关;
李雄公孙述,谓东守巴郡,拒捍关之口,皆指此。
魏郦道元注《水经》,谓捍关乃廪君所置;
唐章怀注《范史》,谓关故基在夷陵巴山县巴山县唐天宝八年巴山郡界,峡州西南五十里。),二说皆非也。
鱼复之有关尚矣,无事则严封域,察奸轶,有急则扼险要,捍陵暴,有国者所宜致谨也。
虽然,尝考诸古剑门,以汉中武都为屏蔽,失汉中武都,则剑阁不足赖矣。
鱼复秭归夷陵为保障,失秭归夷陵,则鱼复不可恃矣。
考秦以下以迄于今,举兵定蜀者凡十有三,唯秦司马错,汉之来歙,魏之邓艾、钟会,苻秦杨安后魏尉迟迥,隋之梁睿,唐之高崇文后唐郭崇韬,本朝之王全斌,实出剑阁、阴平道
至若吴汉,若岑彭,若诸葛亮,若桓温,若刘敬、朱龄石以及刘光义,皆拥舟师西指,溯江扣关,麾城斩邑,易如拾芥,何者?
皆以先得秭归夷陵也。
汉昭烈袭取刘璋,既北收汉中,即东争夷陵
呜呼!
昭烈者可谓能知保蜀矣,功之不遂,此天也。
然而刘禅继世,犹以苟安者,徒以与孙氏交欢也。
且蜀与吴楚为唇齿之国,两全则固,一失则危。
是以自古欲图江南者必先奄蜀。
何者?
地势便,兵力接也。
秦取楚,晋取吴,隋取陈,耀兵上游,舫船载卒,乘流而东,曾不烦一刃,折一矢,而荆扬之区已望风褫气矣。
苻坚伐晋,亦分军而下,不幸苻融之兵先败于淝水,故不能成功。
以此知英雄图事,后先一揆。
然则,蜀之重也审矣。
自古言蜀人嗜乱喜祸,故所以制御操切之者尤尽其术。
呜呼,何其过也!
观从昔乱蜀者,皆非其国之人,率由奸雄乘隙外至,因窃据焉,而蜀人莫之与抗。
公孙述著祸于卒正扶风人。)刘焉蓄奸于州竟陵人。)钟会兆谋于降将颍川人。)李特奋迹于流人略阳人。),程道养怨激于苛刻枹罕人。)刘季运计成于特夺彭城人。)司马勋出于王族,萧纪兴于帝胄,王谦衅于易代太原人。)刘辟绝乱于留后,王建发踪于椎埋舞阳人。)孟知祥绍难于违愎邢州人。)
东晋谯纵宕渠人,然纵之初起,实出逼胁,观其仓皇赴江以逃,则知纵本庸人,初无异志,劫于群叛,不能自还。
若述、焉以下数子者,则其险诡睥睨,有从来矣。
彼见蜀之险足恃,蜀之富足资,趯然动心,逆节萌起,盖有观剑门之险而追笑刘禅兵甲之盛而思效玄德
之人形格势制,不能不折而从之,其间能截然自固,耻污于伪,如青衣之不宾公孙述、牂牱之不臣于李特者,类有之矣。
呜呼!
一定而不易者地形也,难保而易变者人心也,故地形惟所守,而人心惟所化。
茍知所守,则力约而功倍,圉固而敌畏;
茍知所化,则嚚傲革为勇毅,柔脆易为信顺。
不知所守,则嬴氏家函谷而灭,田宗国东海而亡矣;
不知所化,则暴悍踵起于江汉,奸丑接迹于洙泗矣。
鱼复剑阁埒险角壮,并为西南镇
昔有铭剑阁者,独此缺。
诸江出岷山行二千里,合蜀众流,毕出瞿唐之口,山竦而嵥崒,水激而奔迅,天下瑰伟绝特之观至是殚矣,是宜有铭。
琢刻盘石,以侈寡匹,以厉罔极。
其词曰:
惟梁州域,神禹所别。
有岿其闸,险肇天设。
控引荆襄,枕倚牂越。
岗联岭属,㟏岈巀㠔。
洪流下瞰,澎渗荡潏。
衡潜抗高,华岱媲桀。
上柱天倪,旁扼日辖。
惟所屏障,则恃于峡。
如户斯辟,此为之闑。
寇来是捍,兵势攸接。
镜前考古,棋势辐列。
水陆攻击,岩披谷抉。
玄甲熣烂,白刃鎗䶪。
云舸倏驰,羽纛斯揭。
山奔貙兕,壑濆螭蜺。
水奸脱入,孰睨旋窃。
虐环千里,燉人于钀。
曾不逾时,宗陨祚拔。
四方之人,王化所达。
宁甘嗜乱,实首攸胁。
岂富是怙,忍上之觖。
惟此山川,重阻复叠。
德守者固,兵据者蹶。
惟此黔庶,嶷嶷业业。
力制则离,道怀乃协。
皇帝圣武,恩被䎀狘。
国有至仁,九土臣妾。
勒铭山阿,永彰宋烈
会稽太守武陵王纪东扬州刺史(五年六月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三
贞白俭素,是其清也。
临财能让,是其廉也。
知法不犯,是其慎也。
庶事无留,是其勤也(《南史·五十三武陵王纪传》,寻授扬州刺史中书诏成,武帝加四句。)
注解大品经序 南梁 · 萧衍
 出处:全梁文卷六
机事未形,六画得其悔吝,玄象既运,九章测其盈虚,斯则鬼神不能隐其情状,阴阳不能遁其变通。
至如摩诃般若波罗密者,洞达无底,虚豁无边,心行处灭,言语道断,不可以数术求,不可以意识知,非三明所能照,非四辩所能论,此乃菩萨之正行,道场之直路,还源之真法,出要之上首,本来不然,毕竟空寂,寄大不能显其博,名慧不能庶其用,假度不能机其通,借岸不能穷其实,若谈一相,事绝百非,补处默然,等觉息行,始乃可谓无德而称,以无名相,作名相说,导涉求之意,开新发之眼,故有般若之字,彼岸之号。
顷者学徒,罕有尊重。
或时闻听,不得经味,帝释诚言,信而有徵,此实贤众之百虑,菩萨之魔事,故唱愈高,和愈寡,知愈希,道愈贵,致使正经沈匮于世,实由虚己情少,怀疑者多,虚己少,则是我之见深,怀疑多,则横构之虑繁。
然则虽繁虑纷纭,不出四种,一谓此经非是究竟,多引涅槃以为硕诀。
二谓此经未是会三,咸诵法华,以为盛难。
三谓此经三乘通教,所说般若,即声闻法。
四谓此经是阶级行,于渐教中,第二时说,旧义如斯,乃无是非。
较略四意,粗言所怀,涅槃是显其果德,般若是明其因行,显果则以常住佛性为本,明因则以无生中道为宗,以四谛言说,是涅槃,是般若,以第一义谛言说,岂可复得谈其优劣?
法华会三以归一,则三遣而一存,一存未免乎相,故以万善为乘体。
般若即三而不三,则三遣而一亡。
然无法之可得,故以无生为乘体,无生绝于戏论,竟何三之可会。
所谓百花异色,其成一阴,万法殊相,同入般若,言三乘通教,多执二文,今复开五意,以增所疑,一,声闻若智若断,皆是菩萨无生法忍。
二,三乘学道,宜闻般若。
三,乘同学般若,俱成菩提。
四,三乘欲住欲证,不离是忍。
五,罗汉辟支,从般若生。
于此五义,不善分别,坚著三乘,教同一门,遂令朱紫其色,珉玉等价。
若明察此说,深求经旨,连环既解,弄丸自息。
谓第二时,是亦不然。
人心不同,皆如其面,根性差别,复过于此,非可局以一教,限以五时。
般若无生,非去来相,岂可以数量拘?
宁可以次第求?
始于道树,终于双林,初中后时,常说智慧,复何可得,名为渐教。
释论言,须菩提闻法华经中说,于佛所作少功德,乃至戏笑,渐渐必当作佛。
又闻阿乃跋致品中,有退不退,又复闻声闻人皆当作佛。
是故今问为毕定。
为不毕定,以此而言,去之弥远、夫学出离,非求语言,应定观道,以正宗致,三乘不分,休何义说。
相与无相,有如水火,二性相违,岂得共贯?
虽一切圣人,以无为法。
三乘入空,其行各异,声闻以坏缘观,观生灭空,缘觉以因缘观,观法性空,菩萨以无生观,观毕竟空。
此则淄渑殊味,泾渭分流,非可以口胜,非可以力争。
欲及弱丧,去斯何适?
值大宝而不取,遇深经而不求,亦何异穷子反走于宅中,独姥掩目于道上,此乃惑行之常性,迷途之恒心。
但好龙而观画,爱象而玩迹,荆山可为流恸,法水所以大悲,经譬兔马,论喻鹿犀,俱以一象,配成三兽,用渡河以测境,因围鹿以验智,格得空之浅深,量相心之厚薄,悬镜在前,无待耳识,离娄既睇,岂劳相者。
若无不思议之理,岂有不思议之事?
放瑞光于三千,集奇莲于十方,变金色于大地,严华台于虚空,表舌相之不虚,证般若之真实,所以龙树、道安、童寿、慧远,咸以大权应世,或以殆庶救时,莫不服膺上法,如说修行。
况于细人,可离斯哉?
此经东渐,二百五十有八载,始于魏甘露五年,至自于阗,叔开源,弥天导江鸠摩罗什,澍以甘泉,三译五校,可谓详矣。
龙树菩萨,著大智论,训解斯经,义旨周备,此实如意之宝藏,智慧之沧海。
但其文远旷,每怯近情。
朕以听览馀日,集名僧二十人,与天保寺法宠等,详其去取;
灵根寺慧令等,兼以笔功,探采释论,以注经本,略其多解,取其要释;
此外或捃关河旧义。
或依先达故语,时复间出,以相显发。
章门未开,义势深重,则参怀同事,广其所见,使质而不简,文而不繁,庶令学者有过半之思。
讲般若经者,多说五时,一往听受,似有条理,重更研求,多不相符。
唯仁王般若,具书名部,世既以为疑经,今则置而不论。
僧睿《小品序》云,斯经正文。
凡有四种,是佛异时适化之说,多者十万偈,少者六百偈,略出四种,而不列名。
释论言般若部党,有多有少,光赞放光道行,止举三名,复不满四。
此士别有一卷,谓为《金刚般若》,欲以配数,可得为五。
既不具得经名,复不悉时之前后,若以臆断,易致讥嫌,此非义要,请俟多闻。
今注大品,自有五段,非彼所言五时般若,劝说以不住标其始,命说以无教通其道,愿说以无得显其行,信说以甚深叹其法,广说以不尽要其终,中品所以累教,未章所以三属,义备后释,不复详言。
设乃时旷正教,处无法名,犹且苦辛草泽,经历险远,翘心逖听,澍意希夷,冀迟玄应,想像空声,轻生以重半偈,卖身以尊一言,甘歃血而不疑,欣出髓而无吝,况复龙宫神珠,宝台金牒,难得之货,难闻之法,遍布塔寺,充牣目前,岂可不伏心受持,虚怀钻仰,使佛种相续,菩提不断,知恩反覆,更无他道。
方以雪山,匹以香城,宁得同日语其优劣?
率书所得,惧增来过,明达后进,幸依法行(《释藏》迹八)
侍中司空永阳昭王墓志铭 南梁 · 徐勉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
尚书右仆射太子詹事徐勉奉敕撰:公讳字仲达兰陵兰陵人,皇帝之次兄也。
炳灵圣绪,体□璇源,积德贤仁之基,配天经营之业,固以详乎二策,载在六诗,今无得而称矣。
公夙挺圭璋,早标时□,□仪□明,神容润凝,孝友天至,率由而尽,义让因心,无待傍习,行为表缀,动成镕范,斟酌流品,□核群艺,莫不采其英华,振其纲领,虽墙宇重仞,而温其如玉,气厉秋霜,而体含春露,故□之者□识涯涘,挹之者虚往实归。
加以冲谦下物,倾身接士,爱好闲静,雅善谈讽,宠辱不干怀抱,喜愠罔滞匈衿,汪汪焉,亹亹焉,固不可量已。
解褐,齐后军长沙王行参军武陵王始开戎号,□□□□,又行参冠军征虏二府军事,入为太子舍人,濯缨承华,清风载穆。
衡阳王冠婚礼,备问□彼□以公为文学,称为盛选。
俄迁太子洗马,又为南海王友。
洗马之职,既□仪形,会友□任宜弘斧藻,长虞公干,莫或加焉。
出补丹杨尹丞,复入为太子中舍人,三□龙楼,仍历□禁,清谈□论,以为荣。
司部滨接蛮虏,亟有充斥,汉东之国,贻忧西顾,以公兼资文武,出为建威将军郡内史,下车□□,威德大著
时獯猃侵逼义阳,四山牙相影响,郡内孤危,兵粮□弱,公□加□□,视险若夷。
于是百姓相携入城,城中殆无复相容处,曰,贼若能来,必为府君死战。
物情如□□□□遂息,于是关抵清夷,民俗殷阜,进号宁朔将军内史如故。
久之,徵为后军庐陵王咨议参军,从容讽味,雅有弘益。
天不憖遗,远涂未至,以齐建武四年八月六日薨,春秋卅有七。
知与不知,嗟殄悴。
圣上应期革命,受终文祖,览周南而雪涕,咏常棣而兴哀,天监元年四月八日诏曰:亡兄齐故后军咨议参军,德履冲粹,识业渊通,徽声嘉誉,风流藉甚,道长世短,□尘缅邈,感惟既往,永慕恸心,可追赠侍中司空永阳郡食邑二千户谥曰昭王,礼也。
恭王伯游嗣,恭王早世,子隆嗣。
昭王之妃王氏,于本国为大太妃,以今普通元年十一月九日薨,其月廿八日申祔葬之典,又下诏曰:亡兄故侍中司空永阳昭王,坟茔当开,灵筵暂设,追慕摧恸,不能自胜,可遣使奉祭,言增感哽。
惟公体道渊塞,风格峻远,履信基仁,自家形国,宝运勃兴,地隆鲁卫,茂册徒炰,神猷永戢。
今幽埏暂启,装饰虚陈,皇情深孔怀之悲,缙绅仰人百之恸,爰诏司事,式改明旌,乃作铭曰:
惟山峻极,群峰以构。
惟海泱泱,百流是凑。
赫矣皇业,昭哉洪胄。
布叶分□,如彼列宿。
恭惟茂德,英明在躬。
该兹学行,穆是清风。
令问不已,羽仪克隆。
若林之蔚,若川之冲。
资□以冥,乖心而蹈。
立人之美,亦符前诰。
泰靡革情,约不移操。
莫睹其涯,莫窥其奥。
爰初理翰,振藻腾光。
出高蕃采,入映华坊。
且文且会,焕彼周行。
言贰河辅,绰有馀芳。
关候未息,乱绳宜理。
作守汉滨,威怀斯俟。
既弭烽□,又清狱市。
树迹来归,复游衡里。
□云与善,遥涂始半。
彳熏萃繁霜,遽捐华馆。
岁时荏苒,松阴行□。
□□□飞,典章有烂。
姬公□制,祔礼载□,幽扃斯启,客物暂陈。
穷深□□,于焉反真。
我皇□□,□德攸新。
俾诸来叶,永鉴清尘(碑拓本)
武陵王左右诗 南梁 · 萧纲
 押尤韵
顶分如两髻,簪长验上头。
投杯如欲转,疑残已复留(○玉台新咏十作咏武陵王左右伍皓传杯。《诗》六十九。)
晓思诗 南梁 · 萧纲
 押灰韵
晨禽争学啭,朝花乱欲开。
炉烟入斗帐,屏风隐镜台。
红妆几尽泪,荡子何当来(玉台作时回。○玉台新咏七作武陵王纪晓思。《类聚》三十二。《诗》六十九。○逯按。此诗应两存之。)
武陵王 南梁 · 萧绎
 押元韵
南史曰:武陵王纪称帝于蜀。起兵内伐。元帝与之书。许其还蜀。专制岷方。不从。又遗之诗云云。圆正者。之子也。僣号。下圆正于狱。在狱连句云云。览诗而泣。败。圆正号哭绝食而死。
回首望荆门,惊浪且雷奔。
四鸟嗟长别,三声悲夜猿(○南史武陵王纪传。《诗》七十一。)
狱中连句(附萧圆正 南梁 · 萧绎
 押元韵
水长二江急,云生三峡昏。
愿赦淮南罪,思报阜陵恩(○南史武陵王纪传。《诗》七十一。)
武陵王纪书止蜀军东下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七
蜀中斗绝,易动难安。
弟可镇之,吾自当灭贼(《南史》五十三《武陵王纪传》,总戎,将发益镇,使胡智监至蜀书止之。)
武陵王纪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七
皇帝敬问假黄钺太尉武陵王:自九黎侵轶,三苗寇扰,天长丧乱,獯丑凭陵,虔刘象魏,黍离王室。
朕枕戈东望,泣血西浮,殒爱子于二方,无诸侯之八百,身被属甲,手贯流矢,俄而风树之酷,万恨始缠,霜露之悲,百忧继集,扣心饮胆,志不图全。
直以宗社缀旒,鲸鲵未剪,尝胆待旦,龚行天罚,独运四聪,坐挥八柄。
虽复结坛待将,褰帷纳士,拒赤壁之兵,无谋于鲁肃,烧乌巢之米,不访于荀攸,才智将殚,金贝殆竭,傍无寸助,险阻备尝,遂得斩长狄于驹门,挫蚩尤于枫木。
怨耻既雪,天下无尘,经营四方,专资一力,方与,同兹清静。
隆暑炎赫,弟比如何文武具僚,当有劳弊。
今遣散骑常侍光州刺史郑安忠、指宣往怀(《梁书·武陵王纪传》)
又与武陵王纪 南梁 · 萧绎
 出处:全梁文卷十七
甚苦大智
季月烦暑,流金砾石,聚蚊成雷,封狐千里,以兹玉体,辛苦行阵。
乃眷西顾,我劳如何。
自獯丑凭陵,羯胡叛换,吾年为一日之长,属有平乱之功,膺此乐推,事归当璧。
傥遣使乎,良所迟也。
如曰不然,于此投笔。
友于兄弟,分形共气。
兄肥弟瘦,无复相代之期;
让枣推梨,长罢欢愉之日。
上林静拱,闻四鸟之哀鸣;
宣室披图,嗟万始之长逝。
心乎爱矣,书不尽言(《梁书·武陵王纪传》)
萧长史看妓(《诗纪》云。《初学记》作刘孝绰。) 南梁 · 萧纪
 押歌韵
燕姬奏妙舞,郑女发清歌。
回羞出曼脸,送态入嚬蛾
宁殊值行雨,讵减见凌波
想君愁日暮,应羡鲁阳(○玉台新咏七。《初学记》十五作刘孝绰武陵王看妓。文苑英华二百十三作刘孝绰武陵殿下看妓。万花谷后三十二作刘孝绰诗。《诗》七十一。)
伪为讨侯景 南梁 · 萧圆照
 出处:全梁文卷二十二
侯景未平,急宜征讨。
己闻荆州镇所灭,疾下夭军(《南史·五十三·武陵王纪传》)
将帅 南梁 · 徐怦
 出处:全梁文卷五十
事事往人口具(《南史》五十三《武陵王纪传》。)
观我生赋 北齐至隋初 · 颜之推
 出处:全隋文卷十三
仰浮清之藐藐,俯沉奥之茫茫,已生民而立教,乃司牧以分疆,内诸夏而外夷狄,骤五帝而驰三王。
大道寝而日隐,《小雅》摧以云亡,哀赵武之作孽,怪汉灵之不祥,旄头玩其金鼎,典午失其珠囊,瀍涧鞠成沙漠,神华泯为龙荒,吾王所以东运,我祖于是南翔(晋中宗琅邪王南度,之推琅邪人故称吾王。)
琅邪之迁越,宅金陵之旧章,作羽仪于新邑,树杞梓于水乡,传清白而勿替,守法度而不忘。
逮微躬之九叶,颓世济之声芳。
问我良之安在,钟厌恶于有梁,养傅翼之飞兽梁武帝纳亡人侯景,授其命,遂为反叛之基),子贪心之野狼武帝初养临川王子正德为嗣,生昭明后,正德还本,特封临贺王。犹怀怨恨。径叛入北而还,积财养士,每存异志也)
初召祸于绝域,重发衅于萧墙(正德求征侯景,至新林,叛投,景立为主,以攻台城
虽万里而作限,聊一苇而可航,指金阙以长铩,向王路而蹶张。
勤王逾于十万,曾不解其扼吭,嗟将相之骨鲠,皆屈体于犬羊台城陷,援军并问讯二宫,致敬于侯景也)
武皇忽以厌世,白日黯而无光,既飨国而五十,何克终之弗康。
嗣君听于巨猾,每凛然而负芒。
东晋之违难,寓礼乐于江湘,迄此几于三百,左衽浃于四方,咏苦胡而永叹,吟微管而增伤。
世祖赫其斯怒,奋大义于沮漳孝元皇帝时荆州刺史
授犀函与鹤膝,建飞云及艅艎,北徵兵于汉曲,南发𫗥于衡阳湘州刺史河东王誉雍州刺史岳阳王察并隶荆州都督府
昔承华之宾帝,实兄亡而弟及昭明太子薨,乃立晋安王太子
皇孙之失宠,叹扶车之不立嫡皇孙驩出封豫章王而薨)
间王道之多难,各私求于京邑襄阳阻其铜符,长沙闭其玉粒河东岳阳昭明子)
遽自战于其地,岂大勋之暇集,子既殒而侄攻,昆亦围而叔袭,褚乘城而宵下,杜倒戈而夜入孝元河东不供船艎,乃遣世子方等为刺史。大军掩至,河东不暇遣拒。世子信用群小,贪其子女玉帛,遂欲攻之,故河东急而逆战,世子为乱兵所害。孝元发怒,又使鲍泉河东。而岳阳宣言大猎,即拥众袭荆州,求解湘州之围。时襄阳杜岸兄弟怨其见劫,不以实告,又不义此行,率兵八千夜降,岳阳于是遁走。河东府褚显族据投岳阳。所以湘州见陷也)
行路弯弓而含笑,骨肉相诛而涕泣,周旦其犹病诸,孝武悔而焉及。
方幕府之事殷,谬见择于人群,未成冠登仕,财解履以从军(时年十九,释褐湘东右常侍,以军功加镇西墨曹参军
非社稷之能卫,□□□□□□仅书记于阶闼,罕羽翼于风云。
荆王定霸,始雠耻而图雪,舟师次乎武昌抚军镇于夏汭(时遣徐州刺史徐文盛,领二万人屯武昌芦州拒侯景任约,又第二子绥宁度方诸为世子,拜中抚军将军郢州刺史以盛声势)
滥充选于多士,在参戎之盛列,惭四白之调护,厕六友之谈说(时迁中抚军外兵参军,掌管记,与文圭、刘民英等与世子游处),虽形就而心和,匪余怀之所说。
繄深宫之生贵,矧垂堂与倚衡,欲推心以厉物,树幼齿以先声(中抚军时年十五)
忾敷求之不器,乃画地而取名,仗御武于文吏(以虞预郢州司马,领城防事),委军政于儒生(以鲍泉郢州行事,总摄州府也)
值白波之猝骇,逢赤舌之烧城,王凝坐而对寇,白诩拱以临兵任约文盛所困,侯景自上救之,舟舰弊漏,军饥卒疲,数战失利。乃令宋了仙、任约步道偷郢州城,预无备,故陷贼)莫不变猿而化鹄,皆自取首以破脑。
将睥睨于渚宫,先凭凌于他道(景欲攻荆州,路由巴陵
永宁之龙蟠永宁公王僧辩巴陵城,善于守御,景不能进)
护军之电埽护军将军陆法和任约赤亭湖,景退走,大溃)
奔虏快其馀毒,缧囚膏乎野草,幸先生之无劝,赖滕公之我保(之推执在景军,例当见杀。景行台郎中王则初无旧识,再三救护,获免,囚以还都),剟鬼录于岱宗,招归魂于苍昊(时解衣讫而获全)性命之重赐,衔若人以终老。
贼弃甲而来复,肆觜距之雕鸢,积假履而弑帝,凭衣雾以上天,用速灾于四月,奚闻道之十年台城陷后,梁武曾独坐叹曰:「侯景于文为小人百日天子。」及大宝二年十二月十九日僭位,至明年三月十九日弃城逃窜,是一百二十日,芛天道继大数,故文为百日。言与公孙述但禀十二,而旬岁不同)就狄俘于旧壤,陷戎俗于来旋,慨黍离于清庙,怆麦秀于空廛,卉鼓鼓卧而不考,景钟毁而莫悬,野萧条以横骨,邑阒寂而无烟。
畴百家之或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覆五宗而剪焉。
昭君之哀奏,唯翁主之悲弦公主子女见辱见雠)
经长干以掩抑(长干旧颜家巷),展白下以流连靖侯以下七世坟茔皆在白下,深燕雀之馀思,感桑梓之遗虔,得此心于尼甫,信兹言乎仲宣
逖西土之有众,资方叔以薄伐永宁公司徒大都督,抚鸣剑而雷咤,振雄旗而云窣,千里追其飞走,三载穷于巢窟,屠蚩尤东郡,挂郅支于北阙(既斩侯景,烹尸于建业市,百姓食之,至于肉尽龁骨,传首荆州,悬于都街)
吊幽魂之冤枉,扫园陵之芜没,殷道是以再兴,夏祀于焉不忽,但遗恨于炎昆,火延宫而累月侯景既平,我师采橹失火,烧宫殿荡尽也)
指余棹于两东,侍升坛之五让,钦汉宫之复睹,赴楚民之有望。
摄绛衣以奏言,忝黄散于官谤(时为散骑侍郎,奏舍人事也),或校石渠之文王司徒表送秘阁旧事八万卷,乃诏比校,部分为正御、副御、重杂三本。左民尚书周弘正黄门郎僧朗、直省学士王圭、戴陵校经部,左仆射王褒吏部尚书宗怀正、员外郎颜之推直学士刘仁英校史部,廷尉卿殷不害御史中丞王孝纯、中书郎邓荩、金部郎中徐报校子部,右卫将军庾信中书郎王固晋安王文学宗菩业、直省学士周确校集部也)
时参柏梁之唱。
顾《扁瓦》瓯之不算,濯波涛而无量,属潇湘之负罪陆纳,兼岷峨之自王武陵王
伫既定以鸣鸾,修东都之大壮(诏司农卿黄文超营殿)
惊北风之复起,惨南歌之不畅兵继来)
守金城之汤池,转绛宫之玉帐孝元自晓阴阳兵法,初闻贼来,颇为厌胜,被围之后,每叹息,知必败)
徒有道而师直,翻无名之不抗孝元宇文丞相断金结和,无何见灭,是师出无名)
民百万而囚虏,书千两而烟炀,溥天之下,斯文尽丧(北于坟籍少于江东三分之一,梁氏剥乱,散逸湮亡。唯孝元鸠合,通重十馀万,史籍以来,未之有也。兵败悉焚之,海内无复书府)
怜婴孺之何辜,矜老疾之无状,夺诸怀而弃草,踣于途而受掠。
冤乘舆之残酷,轸人神之无状,载下车以黜丧,掩桐棺之稿葬。
云无心以容与,风怀愤而憀悢,井伯饮牛于秦中子卿牧羊于海上。
留钏之妻,人衔其断绝;
击磬之子,家缠其悲怆
小臣耻其独死,实有愧于胡颜,牵疴疻而就路(时患脚气),策驽蹇以入关(官疲驴瘦马)
下无景而属蹈,上有寻而亟搴,嗟飞蓬之日永,恨流梗之无还。
若乃玄牛之旌,九龙之路,土圭测影,璿玑审度,或先圣之规模,乍前王之典故,与神鼎而偕没,切仙宫之永慕。
尔其十六国之风教,七十代之州壤,接耳目而不通,咏图书而可想,何黎氓之匪昔,徒山川之犹曩。
每结思于江湖,将取弊于罗网,聆代竹之哀怨,听出塞之嘹朗,对皓月以增愁,临芳樽而无赏。
日太清之内衅,彼天齐而外侵,始蹙国于淮浒,遂压境于江浔(侯景之乱,齐氏深斥梁家土宇,江北、淮北唯馀庐江晋熙高唐新蔡西阳齐昌数郡。至孝元之败,于是尽矣,以江为界也)
获仁厚之麟角,克俊秀之南金,爰众旅而纳主,车五百以夐临(齐遣上党王涣率兵数万纳梁贞阳侯明为主),返季子之观乐,释钟仪之鼓琴梁武聘使谢挺,徐陵始得还南,凡厥梁臣,皆以礼遣)
窃闻风而清耳,倾见日之归心,试拂以贞筮,遇交泰之吉林之推闻梁人返国,故有奔齐之心。以丙子岁旦筮东行吉不,遇《泰》之《坎》,乃喜曰:「天地交泰而更习,坎重险,行而不失其信,此吉卦也,但恨小往大来耳。」后遂也)
譬欲秦而更楚,假南路于东寻,乘龙门之一曲,历砥柱之双岑。
冰夷风薄而雷呴,阳度山载而谷沉,侔挈龟以凭浚,类斩蛟而赴深,昏扬舲于分陕,曙结缆于河阴(水路七百里一夜而至)
追风飙之逸气,从忠信以行吟。
遭厄命而事旋,旧国从于采芑,先废君而诛相,讫变朝而易市(至,便值陈兴而梁灭,故不得还南)
遂留滞于漳滨,私自怜其何已,谢黄鹄之回集,恧翠凤之高峙,曾令思之对,空窃彦先之仕,纂书盛化之旁,待诏崇文之里齐武平中,署文林待诏仆射阳休之祖孝徵以下三十馀人,之推专掌,其撰《修文殿御览》《续文章流别》等皆诣进贤门奏之)珥貂蝉而就列,执麾盖以入齿(时以通直散骑常侍黄门郎也)
疑一相之故人(故人祖仆射机密,吐纳帝令也),贺万乘之知己,祇夜语之见忌,宁怀璧之足恃。
谏谮言之矛戟,惕险情之山水,由重裘以胜寒用去薪而沸止(时武职疾文人,之推蒙礼遇,每构创痏。故侍中崔季舒等六人以谏诛,之推尔日邻祸。而侪流或有毁之推于祖仆射者,仆射察之无实,所知如旧不忘)
武成之燕翼,遵春坊而原始,唯骄奢之是修,亦佞臣之云使武成奢侈,后宫御者数百人,食于水陆贡献珍异,至乃厌饱,弃于厕中。裈衣悉罗缬锦绣珍玉,织成五百一段。尔后宫掖遂为旧事。后主之在宫,乃使骆提婆母陆氏为之,又胡人何洪珍等为左右,后皆预政乱国焉)
惜染丝之良质,惰琢玉之遗祉,用夷吾而治臻,昵狄牙而乱起祖孝徵用事,则朝野翕然,政刑有纲纪矣。骆提婆等苦孝徵以法绳己,谮而出之。于是教令昏僻,至于灭亡)
诚怠荒于政度惋驱除之神速,肇平阳之烂鱼,次太原之破竹晋州小失利,便弃军还并,又不守并州,奔走向邺)
实未改于弦望,遂□□□□□,及都□而升降,怀坟墓之沦覆。
迷识主而状人,竞已栖而择木,六马纷其颠沛,千官散于奔逐,无寒瓜以疗饥,靡秋萤而照宿(时在季冬,故无此物),雠敌起于舟中,胡越生于辇毂。
安德之一战,邀文武之馀福,尸狼藉其如莽,血玄黄以成谷后主奔后,安德王延宗收合馀烬,于并州夜战,杀数千人。周主欲退,齐将之降周者告以虚实,故留至明安德败也),天命纵不可再来,犹贤死庙而恸哭。
乃诏余以典郡,据要路而问津(除之推平原郡,据河津,以为奔陈之计),斯呼航而济水,郊乡导于善邻(约以邺下一战不克,当与之推入陈),不羞寄公之礼,愿为式微之宾。
忽成言而中悔,矫阴疏而阳亲,信谄谋于公主,竞受陷于奸臣丞相高阿那肱等不愿入南,又惧失齐主则得罪于周朝,故疏间之推。所以齐主留之推平原城,而索船度济向青州阿那肱求自镇济州,乃启报应齐主云:「无贼,勿匆匆。」遂道周军追齐王而及之)
曩九围以制命,今八尺而由人,四七之期必尽,百六之数溘屯赵郡李穆叔调妙占天文算术,齐初践祚计止于二十八年,至是如期而灭)
予一生而三化,备荼苦而蓼辛(在阳都侯景简文而篡位,于江陵孝元覆灭,至此而三为亡国之人),鸟焚林而铩翮,鱼夺水而暴鳞,嗟宇宙之辽旷,愧无所而容身。
夫有过而自讼,始发蒙于天真,远绝圣而弃智,妄锁义以羁仁,举世溺而欲极,王道郁以求申。
既衔石以填海,终戟以入秦,亡寿陵之故步,临大行以逡巡。
向使潜于草茅之下,甘为畎亩之人,无读书而学剑,莫抵掌以膏身,委明珠而乐贱,辞白璧以安贫,尧、舜不能荣其素朴,桀、纣无以污其清尘,此穷何由而至,兹辱安所自臻。
而今而后,不敢怨天而泣麟也(《北齐书·颜之推传》)
周太师蜀国公尉迟公祠庙 唐 · 阎伯玙
 出处:全唐文卷三百九十五
周上柱国蜀国公河南尉迟迥
字居罗
代人也。
与魏同祖。
乃胙岳滨。
因部立家。
遂雄荒服。
父俟兜。
太祖昌乐公主
太傅长乐郡
秉操中和。
率心纯嘏。
无命早世。
公七岁而孤。
天授礼乐。
神资文武。
乾元昴宿之祉。
得云中金陵之气。
昌乐胎教之德。
闻长乐庭训之旨。
观时俯仰。
与道周旋。
大统初魏散骑侍郎
大丞相帐内都督
尚魏金明公主。
封西都县侯
亳社未迁。
天人主馈。
虞宾载祀。
茅土增封。
四年进爵为公。
车骑将军
侍中尚书仆射
佩倚兼玺。
剑横重绂。
元戎载警。
端揆允釐。
十六年大将军
侯景诈梁。
萧纪叛蜀。
委公以上国之甲。
靖偏方之盗。
假公以垂天之翼。
虞鷇中之翰。
公于是承庙算。
出锐师。
张我军三覆之势。
踵敌人七擒之迹。
宵加庸蜀。
城守皆降。
诏公兼益梁等十八州诸军事益州刺史
公孝思不匮。
色养有违。
长公主春秋既高。
西南夷威怀允洽。
自家刑国。
重荷温凊之诏。
饮至书劳。
仍颁衮冕之锡。
旌其伐也。
宁蜀郡
中领军纲。
弟因兄宠。
安固公顺。
子策父勋。
岂独长安置郊劳之礼。
成都刊德政之颂。
周之兴也。
小宗伯
督陇右十二州。
后稷仕虞。
且尊君命。
伊尹
未亏臣节。
陶唐之美。
无易至公。
进公蜀国公
邑万户。
总秦渭文康十四州军事。
累迁大司马
太师
上柱国
师傅之地。
非贤不居。
军国之重。
唯才是寄。
俄拜大右弼
又拜大前疑。
将付安危。
相州总管
宣皇晏驾。
周鼎方移。
晋京上流。
非无陶侃
魏廷旧史。
尚有王陵
是年。
京师将徵公。
公以隋公当权。
辞不受代。
自称大总管
承制署官司。
诸吕擅朝。
几亡刘氏。
新都纳女。
竟覆汉宗
公子魏安公沁东之败也。
公绿巾尚整。
犹背城请战。
黄龙既溃。
则登楼自裁。
公志匪图全。
誓将死难。
不惮征缮。
以劝事君。
恒毕心而禦侮。
因见危以授命。
鸣呼。
寿在黄发。
位为元辅
生不敢齿。
没有疑年。
史之阙文。
从古也。
公凡仕二代。
易九朝。
内设官师。
历职三十四。
外建侯伯。
抚封五十六。
五增邑徙封。
忠不辱隋。
节能奉上。
唯幼孙获宥。
门子从辜。
唐武德中
朝制改葬。
饰终追旧。
国礼缺于曩日。
表墓思人。
天泽流于异世。
开元丁丑岁
上选建众哲。
辑宁庶邦。
相州刺史张公嘉祐
先相国河东恭肃公之介弟。
作时膏雨。
为庙瑚琏。
立朝则兼掌巡徼。
佐郡则预参师律。
至于建节是邦也。
教以肃。
政以清。
起忠贞之庙。
制享献之祀。
初公之下车问俗。
而郡称多祟。
公曰。
匹夫匹妇强死者。
犹能为厉。
蜀国公言足昭。
行可则。
大象之际。
独为纯臣。
毁家纾国。
既书于直史。
蕴藻潢污。
未孚于前代。
二千石重禄。
阙修殷荐。
其取戾也宜哉。
我是用发私藏之俸。
则崇宫壮构。
转他山之石。
则丰碑颂成。
陵谷不迁。
永昭洪烈。
成都记序 唐 · 卢求
 出处:全唐文卷七百四十四
蜀国自秦始通。秦遗蜀王五美女。
亦遣五丁迎之。到梓潼
见一大蛇入山穴中。一人览其尾不能得。
五人相助。大呼拽之。
山遂崩。五丁及秦女皆死。
惠王遂遣张仪司马错从石牛道。因封公子通国为蜀侯。
陈壮为相。置巴蜀郡
迁秦人万家实之。民始能秦言。
张若为太守。前时蜀土开明尚纳美女为妃。
武都山之精也。及死。
葬于城西北。遣五丁担其本山之土以为冢。
今有二石尚在。古老言五丁担云。
陈壮既为秦公子相数年。遂谋反。
秦公子。秦伐
封子恽为蜀侯
恽后母诬恽有罪。赐剑自杀。
人以其冤。因为立祠。
封子绾为蜀侯。后复疑绾反诛死。
自此但置守而已。后以李冰守。
始凿三江。引水以行舟楫。
岷山多梓柏大竹。坐致材木。
又溉水开稻田。于是沃野千里。
号为陆海。置绵洛二水。
用便溉灌。作石犀五。
以压毒蛟。命曰犀牛里。
后更为耕牛二。又作三石人立水中。
非常人也。与江神约曰。
水竭不至足。盛不没肩。
大凿岩崖。通沬水道。
江之龙大怒。乃持刀入水与龙斗。
龙死。遂无水害。
迄今蒙利。人称郫繁为膏腴
绵洛为浸沃。昭襄王时
又曰白虎为患。意廪君之魂也。
历四郡。伤千二百人。
王乃募能杀之者。邑万家。
金帛称是。巴夷朐忍廖中药何谢作白竹弩于高楼。
瞰而射之死。王嫌其夷人。
乃刻石复田。顷田不租。
十妻不算。伤人不论。
杀人不死。与之盟曰。
秦人犯夷。输黄龙一双。
夷人犯秦。偿清酒一钟。
其人安之。遂号曰武夷
其族又有濮賨賨。尤武勇。
渝水。夹水以居。
汉高祖前锋。陷阵善舞。
巴与蜀代为仇雠。尝封弟葭萌汉中
号苴侯。命其邑曰葭萌
至汉高祖六年。始分置广汉郡
高后城𤏡道。开青衣
文帝末。以庐江文翁郡守
穿湔江口。溉田千七百顷。
文学。选吏子弟皆就学。
俊乂之士张叔等十八人。东诣博士受七经。
还以教授。于是岷络之地。
学比齐鲁孝景帝嘉叹。
遣天下郡国皆立文学。自文翁始也。
文翁明天文灾异。后以博士徵。
侍中扬州刺史孝武帝置四郡都尉
俾立十八郭。于是郡县多城观矣。
又分牂牁益州。是为南益州
宣帝地节三年。穿临邛蒲江盐井二十。
盐铁官。自汉兴哀平
牧守仁贤。宣德立教。
英伟命代之士。其出如林。
玺书束帛。交驰于梁益之地矣。
虽鲁之洙泗。齐之稷下。
未足多也。且汉徵八士。
预其四。高帝蜀郡北鄙置广汉
武帝分南鄙为犍为。遂有三蜀之号。
王莽郡守为帅正。以蜀郡导江
公孙述为帅正。治临邛
僭号。后汉光武帝
还为蜀郡顺帝即位
复为益州。郡名依旧。
州治大城。郡治小城。
灵帝末。以刘焉为牧。
及卒。子璋为嗣。
建安十九年。璋迎汉左将军刘备至。
遂灭璋。称帝继汉。
号先主。治成都
魏末。司马昭平蜀
复为益州。晋受魏禅。
以州领郡。武帝末。
成都为国。封子颖为王
其后賨人李雄僭称王。晋穆帝永和初
桓温击灭之。复为蜀郡
谯纵反。安帝命朱龄石讨平之。
至梁分益州。更置南北二益州
武陵王纪刺史僭帝号。
领兵东下。为湘王所杀。
后魏废帝前二年。尉迟迥益州
总管。后举义旗不受代。
隋王坚所戮。隋开皇元年
总管。置行台。
蜀王修为西南道行台尚书令。三年。
复为总管大业元年
总管为州。又改州为郡。
唐武德元年。复为总管
三年。置行台。
改为益州。以太尉秦王益州道行台总管
又改为宋大都督府天后益州
置彭蜀汉二州。开元二年
始以齐景冑为剑南节度营田兼姚巂等州处置兵马使。自此始有节度使也。
八年。以李浚为使。
兵马使章仇兼琼山南西道采访使
其后或兼或否。亦无定制。
上元二年。始分为东西川。
广德二年。复合为一。
大历二年。又分为两川。
至今不改。天宝三载
复为大都督府。十四载。
元宗皇帝巡幸。车驾留五月
至德二年。改为成都府
置尹。比东西二京。
号南都。后复停。
大凡今之推名镇为天下第一者。曰扬益。
以扬为首。盖声势也。
人物繁盛。悉皆土著。
江山之。罗锦之丽。
管弦歌舞之多。伎巧百工之富。
其人勇且让。其地腴以善。
熟较其要妙。扬不足以侔其半。
况赤府畿县。与秦洛并。
故非上将贤相。殊勋重德。
望实为人所归伏者。则不得居此。
况控带蛮落。阨戎限羌。
非文武宽猛。包罗法度之君子。
则不能得中庸。以是圣庭慎择。
尤难其任。使号有三。
节度观察安抚。先时南蛮六部
不相臣服。天子每有恩赏。
各颁一诏。呼六诏。
开元末节度使王昱受贿。
上奏合六为一。乃封大酋帅越国公蒙归义云南王
始独称南诏。至杨国忠遥领蜀郡太守采访使
遂扰边阃。希立功伐。
乃有泸南不利之变。贞元中
韦令公皋节帅。招复云南
背蕃归汉。十一月八日
置使安抚。兼统押西山八国近界羌蛮等使。
是为三使韦令公本以奇勋秉旄钺
思立边效。又在镇且岁久。
南诏为其用。拓地甚远。
公既卒。刘辟继公后。
以兵守险。为不顺。
诛死。家籍没。
京兆公节帅。酷易军政。
殊不以封域为念。戍卒罔代。
边蛮积忿。至太和三年十二月
蒙𥰭巅遂以兵剽掠至城下。杜公填门不敢与争。
监军使矫诏宣谕。蛮人遂退。
工巧散失。良民歼殄。
其耗半矣。列政补完。
尚不克称。大中六年四月
诏以丞相太原公有驱制羌戎之成绩。由邠宁节度司徒同平章事镇蜀。
蜀为奥壤。领州十四。
县七十一。户百万。
兵士五万。外疆接两蕃。
人性劲勇。易化以道。
难诬以智。公至。
以俭约帅之。以谨廉不伐临之。
以刑赏法制平治之。人欢且舞。
旦夕咏公之德矣。先是西蜀图经甚备。
朝野之士多寄声写录。主兹务者。
不胜其烦。遂尽削而潜焚之。
长吏至。即据显者集为一轴以献。
繇是百不书一。大中八年
户曹参军蔺宏宗甚好学。且目睹司徒相国之异绩。
愿付以传示于后。然不以文自任。
剪截疏长。言不略。
相国乃属于小子。令刊益之。
且曰。不以淹徐疾速。
归于流布。以为不朽之事。
求受命震怖。又不欲以图经为目。
乃搜访编简。目为成都记五卷。
经与图之附益。愿终宏宗之职。
庶以此为助也。大中九年八月五日叙。
回王漕书 北宋 · 李复
 出处:全宋文卷二六二五、《潏水集》卷三
某启。
梁洋及其东西乃岐雍之南屏,旧有驿路,自岐雍可以直出而至。
曹孟德伐蜀,先取汉中,不能守而归,孔明欲图中原,亦自汉中出师,盖壤地相错也。
秦惠王时,先取汉而入蜀。
光武使吴汉伐公孙述魏司马宣王使邓艾刘禅晋穆帝使朱龄石伐谯纵梁武帝使邓元起刘季述周太祖使尉迟迥萧纪隋文帝使梁睿王谦唐宪宗高崇文刘辟
自秦至唐元和,九次伐蜀,四为水军溯江而上,秦与邓艾、尉迟、梁、高崇文皆在斜谷骆谷出师南讨,德宗自奉天兴元,亦从斜谷去。
五代后唐庄宗王衍,本朝取孟昶,亦自此路入蜀。
今商贩亦自长安之南子午谷直趋洋州,自洋南至达州
若两路漕司差官会议于境上,画图以阅,旧迹可见。
但山路须有登陟,往日曾为驿程,今虽废坏,兴工想亦不难矣,惟裁度。
某启上。
许氏世谱1053年 北宋 · 王安石
 出处:全宋文卷一四○九、《临川先生文集》卷八三、《皇朝文鉴》卷一二六、《文章辨体汇选》卷五五八、《文编》卷六三、《古今图书集成》氏族典卷四○九 创作地点:安徽省安庆市潜山县
伯夷,神农之后也,佐尧、舜有大功,赐姓曰姜
其后见经者四国:曰申,《诗》所谓申伯者是也;
曰吕,《书》所谓吕侯者是也;
曰齐,曰许,《春秋》内书齐、许男是也。
周衰,许男尝从大侯侵伐会盟,竟于春秋。
及后世无复国,而子孙以其封姓。
然世传有许由者,尧以天下让不受,逃之箕山箕山上盖有许由冢焉。
其事不见于经,学者疑之。
或曰:「由亡求于世者耳,虽与之天下,盖不受也,故好事者以云」。
伯夷,其生后先,所祖同不同,莫能知也。
汉兴,许氏侯者六人,柏至侯盎宋子侯瘛严侯猜
此三侯者,其始以将封,而史不书其州里。
平恩侯广汉博望侯舜、乐成侯延寿,此三侯者,同产昆弟也,以外戚起于宣、元之世,昌邑人也。
孙昌尝为丞相,延寿及广汉弟子嘉,尝为大司马
王莽败,许氏始皆失其封云
后汉会稽许荆者,循吏也。
许慎者,以经术显。
许峻者,为《易林》传于世。
许杨者,治鸿隙陂,有德于汝南汝南之民报祭焉。
许靖者,避地交州,后入蜀,先主以为太傅,与从弟劭俱善论人物。
劭兄虔,亦知名,世称平舆渊有二龙焉。
、峻、杨、靖皆汝南人也。
许褚者,家于谯,以忠力事魏,封侯牟乡。
许慈者,家南阳,入蜀,父子为博士
司马晋时许孜者,东阳人也,德行高,察孝廉不起,老于家,其子曰生,亦有至性焉。
初,许氏爵邑于周,子孙播散四方,有纪者犹不乏焉,至昌邑始大者,间兴于汝南,其后祖高阳者为最盛。
高阳之族,不见其所始。
有据者,仕,历校尉郡守,生允,为镇北将军
允三子,皆仕司马晋。
奇,司隶校尉
猛,幽州刺史
奇子遐,侍中
猛子式,平原太守
自允至式皆知名。
允后五世询,司马晋尝召官之,不起。
孙圭,为旌阳太守于齐。
生勇慧,齐太子家令冗从仆射
勇慧生懋,笃学,以孝闻,卒于梁,为中庶子
懋生亨,为陈卫尉卿,尝领史官,次齐、梁时事。
有子善心,为之卒业。
是时,有许绍者,善心族父也,通守夷陵,治有恩,流户自归数十万,卒有劳于唐,爵安陆郡圉师、钦寂、钦明其后也。
圉师少子,宽博有器干,别自封平恩男,与敬宗龙朔中宰相
钦寂谓绍曾大父也,万岁中,帅师当契丹,为所败,执以如安东,使说守者降。
安东,曰:「贼今且破灭,公勉守,无忘忠也」。
契丹即杀之。
是岁,弟钦明亦遇杀。
钦明为凉州都督,案行,卒与突厥遇,亦执使降,至灵州,顾为廋言告守者所以破贼。
兄弟将兵,一旦同以身徇边鄙,贤者荣之。
敬宗者,善心子也,始以公开郡于高阳,与其孙令伯以文称当世
天宝之乱,敬宗有孙曰远,与张巡睢阳抗贼,自以不及,推为将,而亲为之下。
久之,食已尽,煮茶、纸以食,犹坚守。
贼所以不得南向,以睢阳弊其锋也。
卒与俱死者,皆天下豪杰义士
唐亡,远孙儒,不义朱梁,自雍州入于江南,终身不出焉。
儒生稠,沈毅有信,仕江南李氏,参德化王军事。
稠生规,好道家言,不以事自慁。
尝羁宣、歙间,闻旁舍呻呼,就之,曰:「我某郡人也,察君长者,且死,愿以骸骨属君」。
因指橐中黄金十斤,曰:「以是交长者」。
规许诺,敬负其骨千里,并黄金置死者家。
家大惊愧之,因请献金如儿言以为许君寿,规不顾竟去。
于是闻者滋以规为长者。
卒,葬池州
后以子故赠大理评事
生遂、逖、迥三子。
遂善事母,里母劢其子,辄曰:「汝独不惭许伯通乎」?
祥符中,天子有事于泰山,加恩群臣,逖当迁,让其兄,天子以将作监主簿
子俞字尧言,名能文章,大臣屡荐之,有与不合者,官以故不遂。
尝知兴国军大冶县,县人至今称之。
俞两子,均为进士
逖字景山,尝上书江南李氏,李氏叹奇之,以为崇文馆校书郎,岁终,拜监察御史
后复上书太宗论边事,宰相赵普奇其意,以为与己合。
兴元府,起酂侯废堰以利民。
治澧、荆、扬三州,为盗者逃而去。
其事兄如事父,使妻事其长姒如事母。
故人无后,为嫁其女如己子。
有子五人:恂,黄州录事参军
恢,尚书虞部员外郎
怡,今为太子中舍签书淮南节度判官厅公事;
元,今为江淮荆湖两浙制置发运使
平,泰州海陵主簿
五人者咸孝友如其先人,故士大夫论孝友者归许氏。
元以国子博士发运判官,七年为其使,待制天章阁,自天子大臣莫不以为材。
其劳烈方在史氏记,余故不论而著其家行云。
迥字光远,其事母如伯通之孝,事其兄如景山之为弟也。
慷慨有大意,少尝仕李氏,后不复仕,与其兄俱葬颜村。
有子会,为进士,方壮时,亦慨然好议天下事,今为太庙斋郎
临川王某曰:余谱许氏,自据以下,其绪传始显焉。
然自许男见于周,其后数封,而有之子孙多焉。
考是论之,夫伯夷之所以佐其君治民,余读《书》未尝不喟然叹思之也。
《传》曰:「盛德者必百世祀」。
伯夷者,盖庶几焉。
彼其后世忠孝之良,亦使之遭时,沐浴舜、禹之间以尽其材,而与夫夔、皋、罴虎之徒俱出而驰焉,其孰能概之耶?
李龙迁祠记乾道七年十一月 南宋 · 常百祥
 出处:全宋文卷五四二二、嘉庆《四川通志》卷三六、道光《龙安府志》卷九
眉山史公初莅龙阳,梦一真人跨青牛踵门求见,衣冠甚伟,目光射人
公问之曰:「奚自」?
对曰:「自西南」。
「家在何许」?
曰:「中峰」。
良久乃去。
旦告公曰:「皇宋当中兴,天下推戴,公其志之」。
公梦中了然,识其所谓。
晨起顾铃下曰:「是必垂休侯也」。
公夙驾登山,奠谒祠下,见牛心独立不倚,万山环之,忽悟,笑曰:「此所谓中峰者耶」?
于是辟林莽,平峰峦,旧宇尽撤,新宫宏大,重楼复阁,凌厉紫清,所以揭虔妥灵、为国集福焉。
公命其僚嘉阳常百祥叙次垂休神君灵异始末,以警动当世,昭示罔极。
其文以辞,谨按显济庙垂休永济侯讳龙迁,姓李氏陇西成纪人也。
自神君之上,则有元元皇帝,以大道为万世师表;
自神君而下,则有唐太宗神武而定天下,因知李氏世生哲人矣。
当梁之末,神君龙阳大姓,举郡以臣梁,精忠大义,充塞宇宙。
武陵王萧纪镇蜀,谓龙阳邓艾征西取蜀捷径,遂委神君筑城于此,以捍蔽川蜀,有大功于民。
既殁,葬山下,邦人祠之,号李古人庙
凡有祷者,其应如响。
太宗父子缘晋阳直入长安,号令天下,故武德中改庙曰观,祭享甚严。
则天称制,潜谋革命,恶龙山之胜,遂凿断西冈。
冈断泉涌,水变成血,父老挥涕曰:「祸自此起矣」。
安史之乱,明皇西狩自剑门,神君化为进士苏坦,迎銮而拜,进言曰:「龙州牛心山庙,陛下远祖也。
因其名以为州名,人皆灵之。
陛下今日蒙尘,乃则天凿山之祸也。
请藏御衣于凿断处,增土而筑之,山必有声,如是则两京自复,翠华速归矣」。
明皇异之,遣中使务直赍御衣国信祭山修筑,刺史苏邈蠲民租赋,并力填之,复还旧物,山果发声如牛呴焉。
未几,殄安、史,复两京,皆仗幽赞之功,益加钦奉。
至德二年十月二十八日诏曰:「江油古邑,地带灵山,自梁迄唐,屡蒙显贶。
眷兹龙境,礼合褒崇。
可升龙州都督府赐号灵应郡」。
长庆四年八月,本州刺史尉迟说上言:「牛心山素称神异,有掘断处,明皇修之而未尽,请加补塞」。
敬宗从之,命中使士谦役致万人尽补之,而后以其事具载于《通鉴》。
至僖宗元年,复命中使文靖醮之,咸若有感。
广明初黄巢关中僖宗幸蜀,宗子持立具奏前事,请修庙及劝置金箓道场,僖宗深然之,即授持立本州录事参军,与中使王彦忠虔葺祠宇,委东川节度使杨师立道士道常等设醮以祷之,山复有牛呴之声。
封神君为宝定王
时中和元年二月十七日也。
贼灭,京邑再平,诏升江油为圣县,以旌神功。
其后东川副将李赏过龙山,见参天,可为材用,大葺廨宇,遂发山刊木,绝无顾忌。
山枕涪江,将束筏,乘江涨而下。
其夕,有神诉责,其声甚厉,闻者震骇,莫能禳也。
俄而赏以贿败,琅琊公戮之于市。
则神君之灵,不可不敬者,又见于此也。
宋兴以来,郡邑事神君如存,莫敢少懈。
崇宁二年八月五日刺史寿仁梦神君来告曰:「愿得八百缗,当以百万为报」。
明日有诏修名山大川之祠,未封爵者皆上请。
寿仁奏之,十二月六日敕赐显济庙为额。
其修建之费,丰登之报,竟协于梦。
灵应昭著,此其类也。
其后左武大夫、选锋将才领知凤州曹武修下殿,本州刺史、龙神卫四庙都指挥使田晟相继崇奉孚佑,州别驾承议郎郭郊为文之,并亲书案额、笔势飞动,有绝尘之姿。
曾未十年,楼屋颓圮,今眉山史公迁之于正殿之前而鼎新之,仍置旧额于其上,为门楼焉。
自梁迄唐、至于皇宋几七百年矣,神之泽民愈远而益深,朝廷嘉之。
绍兴二十六年封垂休永济侯,所以发德于千载,揭大号于无穷也。
初,眉山史公再梦一牛黄符障面,不见头角。
翌日,黄敕下代者。
,安抚也。
公为神君无生日,亲祷于庙,夜梦神君自言曰:「予伍月初二日子时生」。
公秘之,令士民大会祠中,置筹二枚,空者一而言者二,炷香捻之,果如公梦。
已而神降明皇中,附人而言曰:「我垂休也,诞降于梁武天监二年五月二日」。
又与公梦若合符节。
呜呼,非盛德,其孰能焉!
百祥尊公之命,上考图经,旁搜古碣,折中于《通鉴》以记之。
缀其大者敬献于公曰:「民则神,神则民,民神一也。
故民者神之主,而使民如承大祭,其尊且严如是。
苟失民则失神,民心和而神意得矣」。
公忻然曰:「吾志也」。
遂刊之。
门生左从政郎、就差龙州司户参军司法、管涪州学教授常百祥撰。
乾道七年岁次辛卯十一月二十八日,奉开右朝请郎、知龙州军、主管学事、兼管内劝农事、兼管界沿边都巡检使眉山史公讳祁。
谨跋。